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技术专栏 » 正文

呼吸道多联检发展和应用

呼吸道多联检路在何方?

前段时间,呼吸道多联检的临床价值的讨论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各路大神纷纷下场,发表意见和观点。

总体上分为正反两派,一派认为呼吸道多联检是一个假需求,单纯为收费而存在,另外一派,认为呼吸道分子检测产品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大有可为。

我从呼吸道分子多联检的产品经理的角度来讨论下,呼吸道分子多联检的这个市场,希望大家多加斧正。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作为呼吸道分子行业的从业者,我的屁股坐在利益方,就决定我的观点是支持呼吸道多联检在临床上是有前景的。

Ⅱ类无菌拭子2.jpg

市场向-呼吸道多联检的市场逻辑

呼吸道分子多联检的市场规模

呼吸道的感染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临床疾病,呼吸道病原体一般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传播,甚至是气溶胶传播,感染人群非常巨大,且呼吸道感染非常容易重复感染。

有数据显示,成年人每年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是2-3次,儿童每年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是7-8次。从这点上来看,呼吸道病原体检测(包括急性感染蛋白的检测,例如SAA,CRP,PCT,IL-6)的市场天花板非常高。

其次呼吸道病原体早期的临床症状很相似,单从症状上,区分困难,对于病原体的诊断高度依赖于检测。这个产业逻辑除了呼吸道病原体检测,也适用于CRP等急性蛋白的检测。

所以,抛开临床价值,单从市场规模来看,呼吸道病原体相关检测实际上是IVD行业非常优质的赛道。

短期逻辑-实质上是产品迭代市场

抛开临床意义不谈,呼吸道分子多联检市场,短期内实质上是一个产品替代市场。呼吸道的病原体检测,分子方法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分子产品入场前,这个呼吸道检测市场,有不少玩家,这个呼吸道多联检的市场,实际上已经不小。

呼吸道多联检市场,抗体检测,抗原检测,专有平台的核酸检测合计初步估算已经有5-7个亿的厂方出货规模。

呼吸道分子多联检最朴素的逻辑,就是希望用这个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高的产品替代市面上的抗体和抗原检测产品。

新冠一年,核酸检测作为病原体确诊的金标准已经深入人心。分子检测产品去替换现有的抗体和抗原产品顺理成章。

这一点在经销商群体体现非常明显,对于原有的抗体或者抗原呼吸道多联检产品的代理商,分子检测产品对于他们是触动最大的,革命革命,革自己的命,晚了就等着杀头吧。

什么意思呢,分子多联检产品取代现有抗体检测产品是一个大趋势,现有代理商最好的方法是接一个分子多联检的产品,自己替换自己,等迟了,分子产品一入场,原有市场被取代几乎已成定局。

长期逻辑-呼吸道分子多联检市场是一个增量市场

目前来看呼吸道多联检产品还存在一个很大的市场增量,首先体现在现有的抗体,抗原,分子检测产品,覆盖的医院偏高级,基层医院缺失严重;

其次市场教育还未到位,病原体检测的临床教育有待开发,简单来说就是呼吸道病原体诊断处方率偏低;

最后在整个呼吸道病原体检测领域分子诊断渗透率非常低,个人感觉不超过15%。

呼吸道分子多联检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市场孵育期,这个过程有可能长达10年左右,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涌现,有可能快速的进入市场成熟期,缩短整个使用进程。

特别是新冠疫情,新建的几千家分子诊断实验室,实际上极大的缩短了市场成熟的周期。

综上,从市场规模,短期替换,长期增长,呼吸道分子诊断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里面,都有非常好的市场基础,是目前当之无愧的IVD黄金赛道。

临床向-呼吸道分子多联检的临床价值

我司长期秉持的价值观是,让诊断更有价值。临床诊断价值对于一个分子产品而言,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产品的临床市场教育接受程度,进而影响医生的处方习惯。

首先先给临床意义下一个我自己的主观定义,临床意义主要通过两个端口去判断

医生端:检测是否改变了临床医生的临床处理路径,包括但是不限于用药方案的改变,临床预后的预期改变,是否采取院感措施等

患者端:检测是否使患者医疗费用和临床预后发生了变化,包括但是不限于,抗生素使用减少,重症率降低,致死率降低,住院周期缩短,总体医疗费用降低等。

呼吸道分子多联检的临床意义要一分为四的去看待:分为流感成人,流感儿童,非流感成人,非流感儿童。

Ⅱ类无菌拭子.jpg

流感儿童和流感成人检测

流感病毒是少数几个有特效药的病毒种类之一,有药意味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重症率和致死率,所以在各国的指南里面,流感流行季节,推荐对所有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包括儿童和成人)做流感核酸检测。

但是推荐和现实还是有差距,对于国内而言,流感分子检测覆盖面不够广,开展率非常低,反而是针对门诊患者做初筛的抗原检测产品卖的最好,19年,公开数据显示,万孚在流感的抗原检测上,出货量超过2亿。

当然在流感检测上面,目前的指南是推荐流感季节,怀疑流感的患者,无需等待流感检测结果,可直接处方抗病毒药物。

有同学就问了,检不检都得吃,检来干什么?有区别啊,流感检测阴性,意味着抗病毒药物可以停用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细微区别,对于儿童流感检测阳性,一般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对于成人,流感检测阳性,按照推荐,还需要使用72个小时的抗菌药物。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主要是成人儿童的病原谱不一致。对于儿童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一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在排除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之后,没有细菌感染症状的,无需使用抗生素。

但是对于成人而言,CAP的主要病原体一般以细菌为主,病毒的占比数据比较散乱(国内5%-35%之间),流感阳性并不能排除细菌感染的可能性,需要经验性治疗72个小时。

非流感儿童检测

前面我们提到,儿童的CAP病原谱基本上以病毒为主,所以呼吸道多联检产品对于儿童的使用非常有意义。设定好的病毒检测panel阳性,一般情况下,无需使用抗生素,以常规支持治疗为主。

部分病原体的检测阳性,会改变临床的院感措施,最为常见的是按照病原体检测阳性结果,进行病房分类,简单的说就是流感患者一个病房,合胞病毒患者一个病房,腺病毒患者一个病原,避免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其次,病原体检测阳性能够明显的改变临床预期,这一点在腺病毒检测上尤为明显,腺病毒感染起病急,发病重,非常容易遗留后遗症,检测阳性要警惕发展成重症肺炎。

单从临床意义上讲,呼吸道病原体多联检是最适合儿童群体的。

非流感成人检测

成人的 CAP病原谱以细菌为主,所以在非流感病原体的成人检测上,指南推荐相对比较保守,仅推荐在重症肺炎和免疫缺陷的患者上进行非流感的呼吸道病毒检测。

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类患者,非流感检测病毒阳性拥有更高的重症率和致死率,明显改变医生对该患者的临床预期。

综上呼吸道多联检的产品,在成人,儿童实际上都有较好的使用场景,应当说是有比较良好的使用临床价值的。

将临床意义一分为四来看之后,实际上很容易就理清呼吸道分子多联检产品布局。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细菌检测按照不同的使用场景分别注册,组成较长的产品矩阵。

也不难理解,有些企业,在做病毒产品注册的时候,会单独把流感拎出来,非流感病毒另外做组合。

我个人实际上是不太推荐将非典型病原体和病毒混在一起做,后续做非典型病原体注册的时候,非常尴尬,做吧,前面的组合有了,不做吧,非典型病原体缺一块,难受。

技术向-呼吸道分子多联检的技术短期方向和长期目标

关于技术,我之前发表过看法,通用的,经典的某种程度就是最好的。通用技术意味着产业链成熟,耗材成本低,质量稳定可靠,受众接受程度高。

专有仪器,专有设备,专有技术,意味着成本高,受众小,接受程度相对较低。

从这点上来看,不管是测序片段分析法,双扩增法,恒温微流控方法,在短期内一定是打不过实时荧光PCR方法的。

我个人理解,在短期这波替换大潮里面,实时荧光PCR技术一定是一个市场主流,不可能也不会是其他方法和技术平台。

当然从长期来看,实时荧光PCR技术的弊端也非常致命,主要有三点:

第一,检测时间较长,拿到样本2.5H能够出结果的实验室算是非常快的,这种TAT时间,会导致临床拿报告结果的延后,部分医院甚至处于成本和时间考虑,一周做一到两次。

第二,没有办法脱离实验室的检测条件存在,需要有专门的实验室进行分子检测,这个意味着分子检测下沉或者临床化,基本没有可能性。

第三,PCR平台想做超多联检,不太现实

我们说现实和愿景之间的差距存在的战略机会。在呼吸道多联检分子产品上,的确存在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缺口,存在一个巨大的战略机会。

检测时间短,超多重,封闭式的能够脱离实验室单独存在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和传统分子方法类似的,成本可控的产品在未来一定会填补这个空白。

封闭的恒温扩增产品,超快速的封闭式的PCR产品有可能会脱颖而出。

今天就是简单地跟大家探讨,呼吸道分子多联检的当下与未来。我个人的看法,呼吸道多联检分子市场,是未来分子企业的必争之地,可能是未来分子企业的超级现金奶牛。

没有千亿,没有百亿,但是妥妥的数十亿的市场。有机会,抓紧入场,这个场子未来会非常非常像HPV分子诊断市场,产品多,厂家多,技术平台多,但是卖的最好的都是早入场的,形成牢固利益链条的厂家和代理商。

返回顶部